在天真稚嫩的孩提时代,身边的人就开始影响我们,什么是好,什么是坏,什么是该做的,什么是不该做的,听话懂事才会得到更多的爱……本来无忧无虑、充满好奇的我们,在成长过程中,心灵渐渐布满了父母的世界观的烙印。为了博取父母的爱,我们学会要努力进步,要迎合父母的心意,这样才是好孩子,才会被接受,才能得到更多的爱。随着不断的成长,我们不但开始迎合父母,也开始迎合其他我们认为重要的人。
在孩子的眼中,世界本来是没有任何禁令和危险的,只要父母不阻止,我们就会在马路上玩耍,在泥巴地里嬉闹。但是父母的教育,使我们学会了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标准。我们“懂得”了谩骂、殴打和拒绝他人是不好的;我们“懂得”了表达愿望、要求别人是自私的……从父母那里我们学到了太多的标准和准则。
如果我们没有遵守这些准则或者没有达到这些标准,我们就会受到指责、拒绝、训斥,甚至是打骂。
很多父母常常对孩子这样说:“如果你做了这样的事,你就是一个坏孩子,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。”也有许多父母会用类似这样的表达方式来教育孩子:“爸爸(妈妈)是爱你的,但是如果你……我就……”就这样,我们幼小的心灵在无形中被灌输了一种观念,那就是:你所获得的爱,是有条件的。这让我们相信:“如果我做了别人认为是不好的事情,那我就成坏人了,我必须为此而感到自责和羞耻。要想让别人喜欢我,我必须做让别人满意开心的事。”

成长中,父母教给我们很多观念。其中有很多观念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,如“过马路,左右看”“不要偷东西”等。还有许多其他观念,如“不要和陌生人说话”“不要相信陌生人”“男人要坚强”“女人要文静”“社会是现实残酷的,是弱肉强食的”“求人不如求己”——这些观念对于已经成年的我们,还是“有益”的吗?这两种观念在父母的强化下,已经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,内化为“理所当然”的思想信念。所谓的“自我”也就这样被塑造出来。
受这些观念的影响,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的人呢?也许人际关系不好,常感到被孤立;也许情感压抑,经常出现莫名的抑郁或是变得暴躁不安;也许悲观厌世,对周遭环境感到厌恶或恐慌;也许……
对于男人来说,“男人”只是一个生物上的性别分类,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意义。但如果小时候常被灌输“男人要坚强,要顶天立地,有泪不轻弹”等观念,很可能成年后的你就会成为一个过分压抑情绪、不懂得表达情感的人。
对于女人来说,“女人”也只是一个生物上的性别分类,同样没有特别的意义。但如果在小时候常被灌输“女孩要文静,少说话,不要乱跑”等观念,有可能成年后的你就成了一个性格内向、不爱说话、不喜欢运动的人。也许你具备一个优秀运动员的特质,你可能也很喜欢某项运动,但是潜意识里仿佛总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你:“这不属于你,女孩子不该有这种喜好,还是乖乖守好你的本分吧。”
我们习惯了去察言观色,习惯了去感觉、去想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和看法。一旦有人对我们不认同或是批评我们,我们就会感到焦虑不安,因为这让我们感到“自己不够好”。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,我们不惜违背自己的心意,像个小旗手一样迎来迎去。尽管有时让他人满意了,但那是违背自己心意的结果,付出了失去心灵自由的代价。更糟糕的是,每一次这样做都是对“自我压抑”和“自己不够好”的强化。如果我们懂得爱自己,接纳自己,我们便不会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或他人的接受而曲意逢迎。
这种模式代代传承,待到我们为人父母时,我们又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复制给孩子。家族模式的这种代代传承,造成了我们和父母相似的性格,于是我们对自己的“性格”得出了这种结论:“噢,没有办法,这是遗传。”

尽管我们有多么不喜欢自己的性格,但是“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”的观念在心里早已根深蒂固,让我们力不从心。看看生活中我们是多么不接纳自己,我们经常抱怨、自责、批评、攻击、焦虑、仇恨……似乎不这样的话,我们将不再是我们了。当然这并不是我们的错,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轨迹里,没有学习过如何接纳自己、爱自己,这一点,了解一下我们父母的成长模式就知道了。
精神分析学派鼻祖弗洛伊德通过大量临床病例指出:儿童时期的成长经验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。
美国的心理学家们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,对刚出生的两只猴子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喂养,第一只是用棉花做的母猴给它喂奶,而另一只是用钢丝做的母猴给它喂奶。结果发现,棉花做的母猴喂养的猴子性情温和、友善,而钢丝做的母猴喂养的猴子性情暴躁不安,具有很强的攻击性。心理学家们从一系列类似这样的实验中,得出结论:从出生到童年,这期间与父母的互动关系,对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有直接性的影响。
很多人会认定性格是天生的,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,且是无法改变的。坚持这种观念的人,其实大部分都是无法主宰自己的人。
科学研究多次验证,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。遗传因素仅仅提供了性格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,而环境因素(如家庭、社会、学校等因素)是将遗传因素对性格的发展存在的可能性塑造为现实。简单来说,环境因素才是性格形成的直接塑造者。
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结构、家庭经济状况、父母性格特征及社会关系、学校教育、社会文化、民族风俗、道德价值体系等。这些因素都会对人的性格特征、价值观构成直接影响,其中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。我们刚出生时,心灵完全是一张白纸,而父母就像是这张白纸的描绘者。在我们的心中,父母是绝对的权威,也是自己绝对的信任对象。父母在这张白纸上写什么,我们的性格就会是什么样的。
从父母那里,我们学到了什么是好、什么是坏、什么是对、什么是错、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、什么是美、什么是丑……父母说那是黑色,我们就会认为是黑色。甚至父母欺骗我们说碗是桶的话,我们也会毫不怀疑。在我们的成长中,父母把他们的心灵地图,如信念、价值观、道德观、喜怒哀乐等情绪,逐渐地绘制在我们这张白纸上。于是我们学会了依照这张绘制好的地图,去认知人生、社会及事物。
现在的“自我”,有哪一点不是过去经验和观念的累积呢?然而,只要我们愿意,任何限制我们的部分,我们都可以改变。我们只要持续坚定地去认同正面、和谐的新思想,我们的潜意识自会帮助我们完成剩下的工作。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《岑梧健康网》系信息发布平台,岑梧健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