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问自己:你的情商为什么比别人低

1-4

如果一个人总是遭到拒绝,他就会在情感上受挫,从而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困扰。倘若无法尽快从这种困扰中抽出身来,他往往会陷入沮丧和无助中,以至于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,而这种无助的情绪还可能迅速地扩散到生活的各个领域,这就是“习得性无助”效应。

“习得性无助”是一种放弃的反应,由于失败的次数太多,使得大脑产生“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”的想法演变而来的放弃行为。

1975年,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实验,验证了这个效应。

塞利格曼把狗关在一个装有蜂鸣器的笼子里,每当蜂鸣器响起来时,赛利格曼就用不足以致命的电流电击这条狗。刚开始时,这条狗根本无法忍受,被电得上蹿下跳,只是,无论它怎么蹦跳,都无法躲避电击,因此,每每电击来临,它只有痛苦地抽搐。后来,塞利格曼在蜂鸣器响之前先把笼子的门打开了,并且在蜂鸣器响过之后也未立刻对狗施加电击。然而,笼子里的这条狗并没有从开着的笼门走出来,更奇怪的是,它还在那里等待痛苦的降临,甚至不待电击出现,就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和颤抖。

塞利格曼解释说,这条狗之所以会有这种表现,就是因为它在实验的初期形成了一种无助感。也就是说,一次次的挣扎后却依然未能摆脱痛苦让它意识到,电击是由外界所掌控的,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阻止电击的到来。于是狗便产生了一种无助感,并且把这种无助感变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行为。

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情商之所以很低,而且自己想改变却于事无补,绝大部分的原因应该归罪于这种“习得性无助”。在追求成功或者试图提高自己情商的道路上,他们屡战屡败。一次次的失败后,他们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,因此不敢再尝试,曾经追求成功和改变的那股热情也荡然无存。因此,他们将自我追求的标准一再降低。在这种情况下,倘若原有的一切限制消失了,他们也不敢或者说是根本没有意识再去尝试挑战新的高度,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自我设定的成功高度了。

也就是说,“习得性无助”效应会令人们产生这样一些心理现象:认知缺失、动机水平下降、情绪不适应等。显然这些现象的出现,阻碍了人们自我提升的进程。

要阻止这种效应发生作用,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破除自我设限的习惯。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,原来限制你成功的条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,不知道什么时候,那种条件限制就变成了一扇虚掩的门。而此时,突破那扇虚掩的门已经不是困难,困难的是我们需要突破自己固有的观念,也就是我们长期形成的心理障碍。

1968年,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墨西哥举行,参加百米赛跑的美国选手吉·海因斯第一个冲过终点线,当他看到运动场上的计时器打出9.95秒的字样后,他摊开双手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话。海因斯的这个行为动作通过电视被很多人看到了,只是由于当时他的身边没有话筒,所以,没人知道海因斯到底说了什么。

一位叫戴维·帕尔的记者在回放奥运会的资料片时,又重新关注到海因斯那句自言自语的话,于是他去采访海因斯。当被问及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跑夺冠后时,看到计时器上记录的数字后自言自语的那句话时,海因斯竟然记不起来了,他甚至否认自己当时说过话。直到戴维·帕尔把当时的录像放给海因斯看,海因斯才说:“原来你说这句。难道你没听见吗?我说的是:‘上帝!那扇门原来没有关。’”

海因斯进一步解释说:“自从欧文斯创造了10.3秒的成绩之后,医学界断言人的肌肉纤维所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。当我看到记计时器上显示的9.95秒的数字后,我很惊讶,原来医学界断言的10秒极限只是一扇虚掩着的门,它并未关上。”

的确,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那些条件限制,其实都是一些自我设限,这些自我设限就是因“习得性无助”而产生的。人们一旦有了“习得性无助”感,就会产生一种对自己的才智、外表、创意、体力、技巧等方面的否定观念,它的真正危险之处就在于会消弱人们获得成功的期望值。

我们都知道,自信是成功的一半。一个人如果开始怀疑自己,那么,其负面信念就会进一步强化,使得人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不是迎难而上,而是找种种借口,这些借口往往是十分消极的,它们会死命地拖住我们的前进脚步。

不管你修炼情商的目的是为了成功,还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,如果你不希望重蹈覆辙让自己变得更加沮丧,那就请你不要自我设限,更不要半途而废。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《岑梧健康网》系信息发布平台,岑梧健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(0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
上一篇 2021年11月20日 11:10
下一篇 2021年11月20日 11:18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联系我们

0874-3210859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件:63385650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爱生活,爱健康。欢迎投稿,分享养生心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