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从互不相识感到陌生,变得喜欢对方、和对方成为朋友,或者讨厌对方、和对方敌对起来,真的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。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?其实,因素是多方面的,但不可否认,距离是影响人际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美国心理学家克思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:
他让一名男性同时和两个女性说话,一名女性坐在离他0.5米的地方,另名女性坐在离他2.4米的地方。等谈话结束后,调查这名男性对谁的好感多一点。
结果显示,男性们普遍对坐在0.5米远地方的那位女性更有好感。
这种距离感在语言策略上也同样适用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一个人的言行反映了其内心,言行、眼神等都在向别人传达着某种信息,让别人读出你是否友善,是否愿意与人交谈。没有人愿意接近一个表面显得孤傲的人,因为没有人愿意自己被拒绝。
人们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,往往存在一种倾向,即对于自己认为较亲近的对象,会更加乐于接近。我们都喜欢待在熟悉的环境里,和熟悉的、和善的朋友交流。这不仅让我们觉得没有危险,而且这种氛围更具感染力。
劳伦是位来自洛杉矶、经验丰富的女商人。她有着时髦的行头,她十分讲究品位。因为想放慢生活节奏、得到更多的归属感,劳伦搬到西南部的一个小城镇。她喜欢这个城市和这里的居民,但是她感到自己在那里并不受欢迎,人们觉得她是在装腔作势,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。于是,劳伦开始改变自己的穿着和说话方式,她穿着很随意的衣服,与当地人谈论当地的事情,更多参加当地人的社交活动,试着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容易接近。慢慢地,她发现自己与新邻居和新同事的关系都变得融洽了。

在现实生活里,人们往往更喜欢把那些与自己志向相投、利益一致,或者同属于某一团体、组织的人,视为“自己人”。人们在潜意识里会把那些看起来较易接近的人当作是自己人,认为自己可以与之进行轻松的交谈。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,“自己人”之间的交往效果往往会更为明显,交往双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往往也会更大。因此,要想使自己的热情能够得到对方的正面评价,就应该在交往或服务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,努力制造共同点,从而使双方都处于“自己人”的情境中,让别人产生亲近感。
心理学家认为,人缘好的人在言谈当中有意或无意地利用了心理学上的“亲和效应”,其中的关键点是:挖掘共同点,成为自己人。
在心理定式作用下,“自己人”之间的相互交往与认知必然在其深度、广度、动机、效果上,都会超过与“非自己人”之间的交往与认知。建立这种“自己人”关系的首要一点,就是找出自己与周围人的共同之处,它可以是血缘、姻缘、地缘、学缘、业缘关系,可以是志向、兴趣、爱好、利益等共同之处,也可以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。而这些共同之处则需要你用亲切的语言去整合,从而形成亲切的气场,用亲和力去建立彼此融洽的关系。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《岑梧健康网》系信息发布平台,岑梧健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