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色素性疾病,其 皮损特征为对称性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淡黑色色 素斑。好发于鼻部、额部、颧部、口周和面颊等处,皮疹形状不规则,表面无鳞屑,曝晒后色素可加深,患 者多无自觉症状。中医称之为“黧黑斑”。

国家名老中医榻国维教授认为肾水亏虚,水不养木,肝失条达,肝郁气滞,气滞血瘀于面而为褐 斑;肝气郁久化热,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,亦 可血瘀颜面;或肾阴亏虚,肾中虚火上炎,熏灼头面 而成褐斑;总而言之,黄褐斑病机重心是肾虚火旺, 灼络成瘀,显于肌肤而成褐斑。根据病机,榻老创制祛斑基础方如下。

榻氏祛斑方:
柴胡,防风,沙参,冬瓜仁,当归,丝瓜络,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饭后分温服。疗程6—8周。
临证加减法
(1)面部斑色黄褐,
性情急躁,胸胁胀痛,月经不调,舌红苔白,脉弦,肝郁气滞者,加川芎,白芍 ,香附;兼见脾虚加白术,白茯苓,怀山。
(2)面部深褐色斑
心烦易怒,面红目赤,失眠多梦,舌深红苔黄,脉弦或弦数,肝郁火旺者,加牡丹皮,栀子,桑叶,夏枯草,生珍珠母(先煎)。
(3)面部斑色灰黑
褐斑常波及额部,腰膝酸软, 头晕耳鸣,口干渴饮,舌红少苔,脉细或弱,肾水不足 者,加生地黄,玉竹,女贞子,旱莲草。
(4)面部斑色黧黑
女子痛经,或闭经,经血多血块,舌色紫暗,有瘀点瘀斑,脉弦涩或细涩,血瘀较甚者,加赤芍,桃仁,鸡血藤。
(5)面部淡黑褐色斑
畏寒喜温,行经小腹、腰部冷痛,舌淡暗,苔白,阳虚宫寒者,加小茴香,乌药,巴戟天,淫羊藿。

榻国维教授所创之祛斑基础方,由柴胡、防风、沙参、冬瓜仁、当归、丝瓜络组成,方中柴胡苦微凉, 具有疏肝解郁的功用,《神农本草经》言其“推陈致新”, 故有去色斑换肤色之功用。沙参《神农本草经》谓其主血结,益肺肾之阴,去火;冬瓜仁甘平,《神农本草经》载“冬瓜仁……令人悦泽好颜色,益气不饥。”丝闷不饥,午后身热,状若阴虚,病难速已,名日湿温。汗之则神昏耳聋,下之则洞泄,润之则病深不解,长夏深秋冬日同法,三仁汤主之。”三仁汤方乃治疗湿温初起,邪在气分,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。

此方所治之病均具有湿热或痰湿证的共同特点。吾师认为,临床应用三仁汤应把握3点:(1)辨体质为首要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,喜食肥甘腻味、辛辣之品,体内容易生湿生痰,脏腑功能失调,病属痰湿之证者较多。

(2)观舌切脉是诊治的重要依据,舌苔腻是湿浊证的关键指征。
(3)要根据邪居部位辨证施治,同时也要根据兼症偏寒、偏热而具体加减运用,但化裁不宜过 多,以不失古方的原意及整体功效为原则。把握好以上3点,临床根据病情灵活加减,便可获佳效。
最后还是老话,中医用方讲究一人一方,个人请勿盲目试方,如果需要请在中医医师指导下进行配伍开方。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《岑梧健康网》系信息发布平台,岑梧健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